在排放法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大环境下,车企不仅承担市场销售压力,还承担排放达标的压力。因此车企纷纷表明了实现“碳中和”时间点,并加快了 “零排放”的电驱动动力车型的研发速度。
近日,日产汽车对外发布了“日产汽车2030愿景”。其中提到,未来十年,日产汽车将不断扩大全球业务板块,推出更多电驱化车型和创新技术,并计划到2050年实现整个企业运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日产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内田诚(Makoto Uchida)表示:“通过‘2030愿景’,日产汽车将开启电驱化的新时代,利用先进技术降低碳足迹,并开拓新的商机。日产汽车致力于发展成为被消费者和社会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企业。”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碳中和?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简单来说,就是 “吐”出来的(二氧化碳),全都要“吃”回去。
加速推进电动化,实现品牌转型
众所周知,电动化已经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但具体到每个车企,其发展策略侧重点各有不同。
日产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2万亿日元(约合1128.4亿元人民币)以加快推进电驱化产品布局和技术创新。其到2030年前将推出23款电驱化车型,其中包括15款纯电动车型,日产和英菲尼迪品牌的电驱化车型占比将超过50%。此外在未来五年,它们还将推出20款纯电动车型和搭载日产e-POWER技术的车型,可见日产的决心和态度。
同时,日产的电驱化战略中提到的新能源车,并不是单单指EV车型,还包括e-POWER技术等车型。在日产看来,未来不同的动力形态会有各自优势的应用场景,而无论是搭载何种动力的车型,都需要提供多元化选择与体验。
大众侃车还了解到,至2026财年,日产将全面提升在欧洲、日本、中国、美国市场的电驱化车型销量占比,其中,欧洲市场的电驱化产品销量占比最高,将达到75%以上,日本市场的电驱化产品占比将达到55%以上,中国市场的这一比例将达到40%以上。预计到2050年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实现碳中和。
创新电池技术,提升用车体验
电池技术一向都是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竞争力。为了解决车辆续航的问题,同时提升充电速率,日产继续加大锂离子电池技术研发的同时也引入无钴技术;同时还计划2028年前推出搭载其独创的全固态电池(ASSB)的电动车型,并在2024年在日本横滨建造试点工厂。
日产预计,到2028年,全固态电池能够将充电时间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电动车使用起来将变得更经济、高效、便捷。同时电池组的成本降至每千瓦时75美元,未来成本还有望降低至每千瓦时65美元,以实现电动车型和燃油车型的成本平价。
为了让电驱化战略顺利进行,日产计划将其独特的电动汽车制造生态系统——“日产EV36Zero”电动汽车枢纽模式拓展至日本、中国和美国等核心市场,以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日产汽车将建立全球电池供应系统,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到2026年将其全球的电池容量提高至52千兆瓦时(GWh),到2030财年提高至130千兆瓦时(GWh)。
侃车说:
事实上,早在10多年前,日产就已经发布了新能源车型聆风(Leaf),可以说是全球电动汽车的先驱之一。如今,面对“新四化”的大势所趋,日产作为传统车企中的一员,也在必须加快电动化进程。此次,日产发布“日产汽车2030愿景”,将在未来会大幅提升电动车型销量占比,同时加快电池技术的革新,这无疑在碳中和新赛道竞争中,占得领先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