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立方”变身“冰立方”,首钢工业遗产化身“雪飞天”,“冰丝带”的二氧化碳冰面技术、数百辆氢燃料大巴穿梭于赛场……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圆满兑现“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
这“绿色”冬奥背后的奥秘则是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承担此次冬奥会交通出行任务的最主要力量,其使用比例为历届冬奥会之最。作为此次冬奥会交通保障的主要企业,北汽集团提供了515辆北汽福田欧辉氢燃料客车、330辆北京EU7纯电动汽车服务于本届冬奥会,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做绿色办奥的有力支持者。
日前,经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报告的第三方核查机构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评价,北汽集团服务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纯电动汽车及氢燃料客车运营排放,通过使用足量的自愿碳减排交易标准项目(VCS)减排量进行抵消,实现了碳中和。这也是车企首个服务于国际大型赛事交通排放实现碳中和的证书。
绿色技术,赋能低碳出行
2022年2月20日,世界目光再次投向全球首座“双奥之城”——北京。17天里,一辆辆崭新的大客车载着运动员往返于比赛场馆与奥运村之间。这是由北汽集团为此次北京冬奥赛事提供的氢燃料大客车。相比传统燃油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固体悬浮颗粒物等有害成分,氢燃料大客车排放物只有水蒸气,碳排放量为0。
事实上,氢燃料大客车对奥运会来说并不是一张新面孔。早在2008年的北京夏季奥运会,已有3辆来自北汽集团的福田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亮相。时隔14年,北汽集团共有515辆氢燃料客车投入此次冬奥会服务保障工作中,它也因此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服务“双奥”的大型整车制造企业。
相较以往国内举办的各项运动赛事,本届冬奥会从场馆到驻地距离要更长,服务车辆往返穿梭,不仅要保证充足的续航里程,也要保障车内温度。这款氢燃料客车是北汽福田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专项开发的最新一代燃料电池客车产品,采用150kW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暨70MPa氢系统,配载全气候耐极寒动力电池。在冬奥会期间的极寒环境下,这款客车可实现零下30度极寒低温启动和零下40度极寒低温存放和停机自动保护,一次加注氢气仅需15-20分钟,续航里程在600公里以上。
根据估算,自1月21日起,福田欧辉纯电动客车与氢燃料客车赛事期间累计出车18万余次,其中515辆氢燃料客车,累计行驶132.52万公里,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1吨。而按照12米传统动力城间客车百公里油耗18升左右计算,一辆福田欧辉新能源客车每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5千克,相当于约13棵50岁大树一天可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这组对比数据凸显出车辆零排放、无污染、高效节能优点及对体育赛事的绿色助力作用。
与此同时,330辆北京EU7纯电动汽车成为冬奥会北京赛区及张家口赛区赛事保障用车。北京EU7是一款中型纯电动轿车,配备了60kWh的三元锂电池组,综合工况续航里程可达到475公里,并拥有当下消费者较为关注的多媒体交互系统以及多项辅助驾驶功能。此外,这些车辆针对冬奥赛事环境,进行了技术改进,可以保证零下20度的情况下稳定续航451公里-550公里,并确保车内保持20度以上的舒适温度。
绿色发展,展高质量步伐
不仅车辆是“绿色”的,生产车辆的企业也是“绿色”的。
截至目前,北汽集团已投入数十亿元用于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完善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体系。在碳排放管理方面,自2013年起,北汽集团统一组织旗下9家在京企业每年开展碳核查与碳交易履约工作,并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减碳项目。与此同时,北汽集团围绕绿色制造体系成功完成了1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建设,数量位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
从制造环节开始,北汽集团就积极推广绿色基础制造工艺,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创建绿色工厂,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体系。以北汽集团最具代表性的新能源产品——极狐品牌为例,其制造商——北汽蓝谷麦格纳汽车有限公司不断革新制造技术,投入使用的漆渣处理技术能够消减危险废物量1.38千克/台,消减率约为60%,年消减危险废物总量达207吨。在涂装工序上,极狐阿尔法T的喷涂运用了市场上先进的三涂工艺,进一步减少了锌、镍、锰等元素的使用,从而有效降低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
此外,北汽集团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力度,增加绿色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发挥科技创新在工业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根据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制造产业的需求,加强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构建支持绿色制造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