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新车品质评价(NCQA)体系暨首期评测结果在北京发布。新车品质评价是由独立第三方评价机构赢通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携手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倾力打造,旨在以相关国家标准为评价基础,严格规范的测试为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反映各款新车产品的综合性能,为消费者提供理性的购车数据参考。
![]() |
新车品质评价通过主动安全、车内空气质量、燃油经济性、车内噪音及电磁兼容性五个方面对上市新车进行全面评价,这些评测项目不仅是消费者广为关注的技术指标,同时也能完整反映出车辆的真实品质。新车品质评价相关测试项目均由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协助完成,以保证评价各环节的专业性与合理性,最终结果以分数形式显示,便于消费者认知及横向比较。
![]() |
新车品质评价首期评价车型包括了2016年内新近上市的六款主流SUV产品,其中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各三款,测试车辆均为赢通公司随机从市场自费购买。
自7月1日起,首期六款车辆逐一在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完成了主动安全、车内空气质量、燃油经济性、车内噪音及电磁兼容性五个方面的测试,并出具相关报告与结果。
![]() |
在相关国家标准限值与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新车品质评价制定了严苛的评分标准。国标各项限值在评价体系的五个项目里仅是零分基准,各项目的满分标准则远远超过了国标要求,例如主动安全项中制动性能评价的满分标准仅是国标限值的0.5倍;在车内空气质量项中,各项挥发物含量的满分标准只是国标限值的0.1倍。严苛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够将各款新车综合性能的优劣有效区分开来,同时也对各新车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行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车品质评价的综合评分由基础分与加分项两部分构成,满分为1015分。其中五个评价项构成满分为1000分的基础分。主动安全、车内空气质量以及燃油经济性三个评价项目中还增设有加分项,各加分项满分为5分。新车品质评价所秉承的独立、科学、专业三大核心理念是其区别与其他商业奖项的关键。“新车品质评价必须独立于汽车企业、媒体的关系之外,为了实现这些,我们也做了相应的出,所有测试车辆自行购买,所有测试费用自行承担。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评价体系能够更纯粹的专注于汽车品质,去努力打造一把衡量汽车品质的标尺。“赢通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CEO孙云鹤先生在活动现场中说道。
目前汽车行业中各类与新车品质相关的评价或调研不胜枚举,但大多以用户反馈、媒体意见等主观因素作为评价基础,真正借助科学测试手段,客观数据分析,理性反映各款新车品质的评价体系并不多见。尽管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但消费需求仍保持着较高的热度,汽车企业也始终持续着高强度的产品投放。据媒体统计,2015年各汽车企业共计投放新车及改款车型超过280余款,2016年上半年的新车投放数量也已超过了150余款。面对纷繁复杂的产品热潮,消费者需要一个透明的,具有真正指导意义的评价体系,而新车品质评价正是依托于专业测试与理性数据打造。
新车品质评价结果将每隔两月发布,每期将选择5~6款上市一年之内的同类别新车进行评价,以便于消费者横向比较。
新车品质评价(NCQA)体系暨首期结果发布会问答环节
提问:第一个问题想问陈卓先生,在您这个评价结果中只有各项的分数,没有公布底下子项分数是为什么?第二个想问一下赵秘书长,我们可以看到三款自主品牌车型全部在燃油经济上分数为零,这个现象或分数能反映或代表现在自主品牌车型的情况吗?8升是不是有一定的依据呢?为什么现在自主品牌燃油经济性是这么一个结果?谢谢。
陈卓:首先,我们这回发布的结果通过5大项的检测作为评价的依据,这5大项我们合作伙伴襄阳检测中心给了我们相当专业的检测报告。其次,我们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汽车研发数据的销售,这些报告对我们来说就是商品,例如汽车企业的市场部需要它做市场宣传、企划等。我们可以对外公布,依据数据和我们的评价体系所整理出的结果,但具体数据则是掌握在手里的商品。
赵航:我们自主品牌油耗有三种车的测试结果都不是太好,我想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车辆的调整问题,车又要达到排放标准,又要达到油耗标准,这个调整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想达到排放标准就得牺牲油耗,如果想达到油耗标准,可能就得牺牲排放限制。在调整过程中协调这个点不一定掌握得很好,这是一个可能。
再一个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一致性问题。样机送检认证这辆车应该都能达到,但是批量投产里可能有达不到的。这种不一致不属于恶意的不一致,可能就是在生产控制过程中,或者下线检验调整过程中有疏漏。
提问:刚才看到前期首批车型是赢通自己购买的,咱们评价体系的投入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可能前期买的车型有自主品牌,成本稍微低一点,我们如果后面要做一些高档次的车型,成本可能更高。我想问一下孙总,赢通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件事情?
孙云鹤:目前,社会上榜单体系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汽车中心的CNCAP、CECAP,CNCAP和CECAP分别偏向于安全和环保。另外一个是J.D. Power,它主要偏重于SSI、CSI,关于买了车以后对车辆售前、售后服务以及用车的体验。
我们希望能在设计跟品质的领域,为消费者的购车选择提供服务,满足他们最痛点的需求。我们把消费者痛点的项目合并在一起,为顾客提供一站式服务,这就是我们做的评价体系。
第二,作为一个研发数据单位,为什么要做消费者这块的榜单呢?我们可以看到,CNCAP、CECAP对汽车产业链的前进和进步室友反推作用的,它让汽车厂家在所了解的问题上不断优化。我们做榜单的目的是为了反过来提醒主机厂,在中国汽车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要忘了我们的初心,不要忘了我们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初心。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三个自主品牌油耗值是零(2016年标准)。实际上,其中有两个品牌的车型,甚至连2004年的相关标准都是不合格的。这样的话,研发的品质、制造和检测的品质都将是主机厂需要考虑的。
再一个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个品牌,合资的品牌噪音是6款车里最高的。这时反过来让主机厂从顾客的感知里体会到,我们自己研发设计水平,自己的制造工艺水平检测水平是不是过关?是不是到位?是不是能拿出一个有竞争力或超值的产品,面对整个中国这么激烈的残酷的市场竞争。
《汽车导购》杂志 提问:我想问孙总,刚才您提到赢通公司是做数据服务的,全球化数据,我想问数据全球化怎么实现?另外企业这块,除了给它提供数据的销售之外,还有其他哪些方面能够服务于企业。
孙云鹤:谢谢这位媒体朋友,首先更正一下,我们企业不是做研发数据的销售,而是从研发数据的获得开始,到最后的销售服务,这是我们提供整个平台。
我们是立足全球化的信念,要做全球化的平台,服务全球化的企业。同时我们希望在两年之内,打造成中国第一家,也是数据最全、规模最大的研发数据平台企业。
我们拥有15年以上独立企业研发设计的资源,以及15年以上跟各个世界级别主机厂合作的优势,目前还与国内各个主机厂合作很多项目开发、海外项目开发。在欧洲的德国的斯图加特、美国的洛杉矶、日本的横滨,以及法国的奥塔法,都建立了信息对接平台,以及有拆解能力的试验平台。海外上市以后,甚至还没有导入到国内,我们就能在海外实现车型逆向数据的拆解。
整个数据获得模式,是在海外由海外的工程师进行逆向拆解,50%以上是国内没有的海外新车型。将这些零部件进行扫描之后,传输到国内,由国内经验非常丰富的工程师来进行数据的计算,得到版权属于中国的海外逆向数据的数据库。
当然,我们做的全球化,以及对B端、C端都有影响力的汽车品质评价,不是为了做高大上的事情。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这些技术服务服务厂家,去挖掘厂家的需求。我们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服务这些厂家,才有可能获得我们未来商业上的成功。
因此,我们目前在长春、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广州,这六个主机厂云集的城市已经设立了办事处,实现本地化、现地化服务。
中国汽车是研发内容、研发人才、研发方法的缺失,现地化服务首先能在研发过程中抓住项目科研的需求,第二能把方法经验及人才经验,告诉给各个主机厂的工程师,怎么利用这些数据,分析这些数据。隐藏在数据之后得的我们可以分享,甚至帮助主机厂提升这方面数据分析的能力,
这是我们一个非常想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已经布局已经开始做的事情,这是我们数据如何获得,如何踏踏实实地服务主机厂我们的行为。
提问:有一个问题问陈总监,您刚才公布的数据有油耗和车车空气质量,这与C ECAP是相似的,两者有什么区别?
陈卓:C ECAP是针对环境,从生产、制造一直到使用和处理,它是全程地跟踪绿色环保这一块,我们的着眼点是品质。
虽然诸如油耗、空气质量包括噪音等项目的选择上可能是有重叠的,但这些评价项目,是评价任何一款车型都绕不开的。此外,测试项目的具体内容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噪音这一项,新车品质评价是有三个子项代表噪音的成绩,C ECAP只有其中一项。其他方面,CECAP跟我们的注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更专注于品质,所以加入了主动安全、电磁兼容性这两项。
实际上,最主要来说是大家的着眼点不同,包括我们的加分项,跟CECAP的加分项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经济网 提问:我想问赵老师、陈卓。现在新能源汽车产品投放得越来越多了,赵主任您评价一下,目前新能源评价体系站在专家角度需要增加哪些吗?怎么看。
另外想问陈总,您公布的体系当中,如果未来对新能源测评的话,是不是项目要调整,其中有油耗还有其他的,还是我们在设计时不在考虑新能源产品?谢谢!
赵航:新能源汽车它的标准体系更需要完善。评价新能源车,应该找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评价。一个就是它续驶里里程,为了评价续驶里程要评价电池的密度系统的可靠性这些。再一个是它的循环寿命,传统汽车能跑30万公里或更多,新能源能不能跑呢?它说能跑,但它电池如果充电次数不够的话,可能在整个车的寿命周期中,你要换两组或三组电池。第一组电池国家给补贴,第二组、第三组谁给补贴?都得消费者承担,不然这车就报废了。
我觉得应该选这些老百姓关心的,当然老百姓在汽车上最关心的还是安全。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比传统汽车的安全又多了一个方面,它容易着火,所以特别评价它容不容易着火。
陈卓:因为我们这次发布的评价体系,是完全针对于汽油车的,评价新能源用这套体系肯定是不合适。
首先,我们现在的这个评价体系,每一项都是依托于国标。但是现在很多关于新能源车的国标本身,我觉得也不完善,比如说比亚迪的插电混动的几款产品,工信部给出油耗非常低,只有二点几升,二点几升这个结果可信吗?实际上很难开出来。包括在插电式混动车油耗的油耗测量方面,还有电池效能等其他一些方面,国标首先要走得更远一些,我们这些第三方评价机构才能更好的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