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里最近热议的话题当属奥迪“二嫁”上汽一事,而“原配”与“新欢”之间的比较更是讨论的焦点。其实,早在奥迪入华寻求合作之时,一汽与上汽便进行过一次博弈。虽然上汽与奥迪的接触较早,但奥迪最终还是选择了与一汽合作。现在谈起一汽-大众,德国大众前董事长哈恩博士表示,“没有一汽-大众的成功,奥迪在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业绩。”
一汽结缘奥迪看似机缘实则必然
1985年,奥迪进入中国时,上海方面提议由上海大众生产奥迪100。但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奥迪公司的代表团在参观了上海大众后感到一些失落,他们觉得作为高档车的奥迪100并不适合在这里生产。
同年9月,曾在大众汽车公司发动机部门担任负责人的工程师李文波,一次偶然的机会第一次访问了一汽,看到一汽巨大的厂区和技术实力,颇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慨,他觉得,这才是大众与中方合作的最佳平台。
时任一汽厂长的耿昭杰与哈恩亲密握手
一汽与奥迪的缘分便由此开启。1988年,奥迪作出决定,将国产奥迪100完全由一汽生产。在奥迪100轿车总装线建成投产时,时任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哈恩由衷地感叹:“我们同一汽的合作,使大众汽车公司拥有了一个最具实力的伙伴。”
奥迪牵手上汽诸多问题仍待解决
11月14日,上汽集团对外发布提示性公告,宣布将与德方进一步探讨在上汽大众引进奥迪品牌产品进行制造,销售,并向中国消费者提供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移动出行服务的可能性。公告发布后,上汽集团股票未涨反跌,结果出乎意料。这也许意味着,上汽若牵手奥迪,需要解决问题还有很多。
首先,产品线支撑力不足是上汽牵手奥迪首要考虑的问题。纵观奥迪走量车型,大多数已被一汽-大众奥迪所覆盖。倘若上汽奥迪最终成真,仅仅依靠几款边缘车型托起第二个合资公司,不是说没有理论上的可能,但留给上汽可作为的空间极为狭小。
其次,上汽奥迪一旦成型,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漫长的渠道建设周期。如今已经不是30年前的空白市场、甚至与10年前的卖方市场也大相径庭,最成熟最有经验的经销商也不能躺着赚钱。渠道建设非朝夕之功,需要高投入、薄利润、长回报,顶不住压力被无情淘汰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而参考一汽-大众奥迪目前官方发布的数据,已覆盖全国191个城市449家授权经销商。这其中还有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的紧追快赶。也就是说,未来上汽奥迪的经销商一出生就要在夹缝中求生存。
再次,政策因素暗存变数。国务院提出“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所以上汽大众很可能只能以代工形式生产奥迪品牌汽车,无法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中国今日早已不甘于做“世界工厂”,国家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战略意志人所共知,因此,“代工厂”模式很难说不是悖时代潮流,开历史倒车。
最后,即便上汽奥迪能够接受“代工厂”的定位,奥迪也有充足的走量车型供其施展,摆在上汽奥迪面前的还有同品牌竞争的巨大劣势。对于一汽奥迪这样一个深耕高档车市场28年的霸主,上汽奥迪能否度过初创的窗口期?豪华车的制造,需要大量的经验和技术积累,而上汽在这方面明显薄弱一些,要想做出过硬的产品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需要时间去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信服。
当然,凡事没有必然。奥迪30年后再与上汽暧昧,商业道义虽有可指摘之处,但从商业利益考虑外界也无可置喙。只是对于上汽而言,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奥迪也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处理两家企业、投资商、渠道、产品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