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巴西各位国家领导站到比亚迪工厂下线仪式上时,世界正在见证一场产业话语权的深刻转移。
众所周知,巴西是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但也是贸易壁垒高、市场波动大的“难啃骨头”。但在这一市场上,比亚迪却做出了“了不起”的成绩。
其一,销量增长。2022年-2024年,比亚迪在巴西全年总销量分别为260辆、1.7万辆、7.6万辆,2024年荣获“2024年增长最快汽车品牌”称号。今年1-5月,比亚迪汽车在巴西销量超3.9万辆,纯电车型在当地市场份额高达92.16%,插电混动车型占比也达到35.8%。
其二,单车均价高。据了解,比亚迪同款车型在巴西市场的价格往往是中国市场的2-3倍。
其三,产品力表现突出。海狮07EV、宋家族等7款车型获得Euro NCAP五星安全认证,海鸥更是斩获2025年世界汽车大奖"世界城市车"称号,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品牌车型。
如今的比亚迪正以强劲的势头加速全球化布局,其新能源汽车足迹已遍布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多个市场的领军品牌。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海外销量达47.21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要知道,过去,跨国车企往往将巴西视为“组装基地”,而比亚迪却选择了更艰难却更具远见的道路——深度本土化。
当地时间7月1日,比亚迪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举行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仪式,这座工厂是由三座工厂组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总投资额达55亿雷亚尔(折合人民币约71亿),该基地的新能源整车生产线将生产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车型,规划产能15万辆,预计为本地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
这不仅标志着比亚迪全球化战略迈入新阶段,更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角色反转——从技术接受者变为技术输出者。这有两方面意义。
其一,成为绿色转型标杆。自2013年在圣保罗开设首个办事处以来,比亚迪已在巴西深耕十余年,包括在光伏、大巴、电池、轨道交通等领域持续布局。在巴西,比亚迪的电动公交每年减少数万吨碳排放,成为发展中国家绿色交通的典范。
其二,掌握着产业链话语权。据了解,除了建设工厂外,比亚迪还将携手多家本地供应链伙伴,构建本土化的产业协作模式,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所有中国汽车都应意识到出海不应只是产品出口,而是要在海外造车、研发车甚至培养供应链。然而比亚迪在巴西的亮眼成绩背后,也是无数中国车企用失败与挫折换来的宝贵经验。
这背后的“难”只有中国车企自己知道。首先,中国品牌就面临着品牌树立与信任体系建立的困难。在国外市场上,德系、日系、美系品牌拥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消费者信任,比亚迪等中国品牌想要立稳脚跟,必须先扭转曾经“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
其次,由于海外市场消费者的偏好、审美、用车场景,与中国市场差异显著,想要与当地消费者构建信任关系,不仅要比亚迪等中国品牌深度的本地化调研,调整产品设计、配置、营销策略和服务模式,更要构建覆盖广泛、服务高效的销售网络、维修中心和零部件供应体系,需要长期投入和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初期覆盖不足会影响消费者购买信心和售后体验。
最后,中国品牌出海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合规挑战以及政治与舆论风暴。例如,各国在车辆安全、环保排放、数据隐私、车辆准入等方面标准各异,且不断变化。满足这些标准需要进行大量的本地化测试、认证和产品适应性改进,成本高昂、周期漫长。再比如,海外市场的税收和贸易政策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以“公平竞争”、“保护本土产业”、“国家安全”等名义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是当前中国电动车出海面临的一大外部阻力。再比如,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引发部分政客和舆论基于意识形态的警惕和打压。电动车涉及大量数据和关键基础设施,更容易被无端贴上“安全威胁”标签。
中国汽车出海有多难就有多敢。每一个"难"字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更响亮的"敢"字。从引进技术到输出标准,从市场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中国汽车出海的故事正在全球各地上演。
比亚迪的巴西故事,是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它证明,中国制造不再依赖低价竞争,而是凭借技术创新、本土化运营和绿色理念,在全球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