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淘汰赛、出海谋增量、飞行汽车火出圈……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跌宕起伏,热点事件应接不暇,可以说是在内卷中前行,在压力下创新突破。
这样的较量也出现在了2025年的蛇年春晚上,出现了7个汽车品牌6款车型——尊界S800、问界M9、启源Q07、小米SU7、深蓝S09……各大品牌纷纷登台亮相,成为春晚“隐形主角”的同时都将是今年轰轰烈烈的车市大战的主角。
不仅如此,很多车企也在春节期间对工作在一线的员工走访慰问,为新一年的销量目标做好动员工作,譬如东风汽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艳红慰问岚图科技人才;北汽集团领导慰问离退休干部和北汽员工代表;北京现代工会启动2025年送温暖活动;江汽集团控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项兴初与领导班子成员,亲自深入技术中心和尊界超级工厂鼓舞士气等。
而在去年12月25日刚刚挂帅的一汽-大众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彬,也深入营销一线新春走访慰问。
事实上,这位新任“掌门人”陈彬上任以来,一汽-大众动作不断。
2025年新年第一天,他奔赴前线布置1月的开门红工作,与一线人员、经销商伙伴等沟通商务政策、营销打法;随后一周,陈彬连续参加公司召开捷达品牌经销商大会、大众品牌经销商大会、奥迪核心投资人大会、全体供应商大会;与经销商沟通后,陈彬开始向内改革,涉及到约30位中层经理干部。
刚刚过去的2024年,一汽-大众全年终端销售整车(含奥迪进口车)165.91万辆,蝉联国内合资车企销量第一和国内燃油车市场销量第一,但对一汽-大众来说,这份成绩还是不能过于乐观。
当然,一汽-大众最大的压力也是整个汽车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回顾2024年,车市的艰难情况一目了然。
首先是价格战的激烈程度令人咋舌,各大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降价促销,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少车企直呼“压力大”。
其次,芯片问题也成为了困扰车企的一大难题,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多个行业协会发布声明表示:美国芯片产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中国相关行业将不得不谨慎采购美国芯片。这一充满警告性的声明,已经足以体现出事情的严重程度。国内芯片行业受到各种限制,尤其是AI 智能领域的高算力芯片,更是被重点限制的对象。这使得国内汽车智能技术的发展节奏被拖慢,虽然车规级芯片目前还不至于被“卡脖子”,但国内车企在芯片领域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未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最后就是关税,欧盟针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决定,早在去年10月份已经生效,虽然现在还处于谈判博弈的阶段,争取达成取消关税的决定,但也需要考虑无法取消的最坏打算,对于中国车企进军欧洲市场的进程必然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2024年车市的艰难并非偶然,而这些问题也将延续到2025 年,汽车行业的内卷是必然的趋势,争夺主动权对每个企业都至关重要,毕竟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车企自身的奋进和持续创新。
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成为大势所趋,中国品牌是重要参与者,这也让中国汽车品牌竞争力大幅增长。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达65.2%,较上年同期提升9.2%。其中比亚迪断层式零跑,吉利、奇瑞等紧随其后,理想、问界、零跑等造车新势力也愈发强势。自主品牌整体上扬的背后,除了产品性价比外,跟其在电气化、智能化新技术上的持续渗透,对用户体验的重视等亦密切相关。
业内也给出了乐观的预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5年全年汽车销量在329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4.7%,其中乘用车2890万辆,同比增长4.9%;商用车400万辆,同比增长3.3%;新能源汽车1600万辆,同比增长24.4%;汽车出口620万辆,同比增长5.8%。
相对自主品牌的不断走高,合资品牌压力倍增。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跨国车企开启了市场份额的保卫战。从2024 年开始,不少合资车企都开启了”换帅”模式,以更本土化、更灵活的打法来应对市场变局。同时,众多国际品牌也开始在华设立有自主权的研发实体,更加因地制宜。
2024年被业界公认为汽车智能化元年,一年来,汽车智能水平稳步提升,L2级辅助驾驶功能已下沉至10万元级车型。
各家车企在智能化技术方面都加大投入,加快推进高阶智能、智驾和大模型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L2级以上的新乘用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5.7%,业界预计全年智能网联汽车的销售将超过1700万辆,L2级新乘用车渗透率也会超过60%,而2023年这一渗透率是47.3%。
自主品牌以及合资车企在智驾领域也纷纷加码,去年包括比亚迪、奇瑞、长城、长安以及吉利等在内的传统车企,都制定了明确的智驾进阶规划,全面覆盖旗下不同级别车型。在2024年各家车企的新车发布中,最常见到的表述就是“车位到车位”。
吉利汽车更是发布了“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可支持500万在线车辆需求,加码智能化。
侃车说:2024年,汽车行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进行着重塑,当市场的喧嚣逐渐归于平静,真正比拼的是综合实力与长远战略眼光。2025年的汽车产业,依旧会是个竞争激烈、前途叵测的乱局,然而,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对于包含一汽-大众在内的车企而言,只有强化自身实力,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在新领域取得突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