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品牌说 > 比亚迪15个月全球狂涨500万辆,丰田王座岌岌可危
比亚迪15个月全球狂涨500万辆,丰田王座岌岌可危

11月18日,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比亚迪小漠工业园里,正值30周年,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


比亚迪取得第一个500万辆成就,用了整整15年;而第二个500万辆,只用了短短15个月,再次刷新中国汽车的“加速度”,实现从百万迈入千万的全新跨越。单是今年10月,比亚迪单月销量便突破了50万辆。



一个可怕的事情正在上演:以这样的的增长速度,在未来的不远处,比亚迪这个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或将超越丰田,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车企,这个冠军不只局限于新能源汽车。


事实上,易车公布销量榜单显示,今年8月,比亚迪以38.51万辆销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丰田,超越大众、丰田、福特等传统汽车巨头。放在以前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2024年,比亚迪会超越大众集团。


虽然在销量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比亚迪惊人的增长速度,让其和丰田的差距越来越小。2023年,丰田汽车全球销量为1123万辆,比亚迪全年销量为302万辆,体量之比接近4:1;今年1-9月,丰田全球销量为789.93万辆,比亚迪销量为274.79万辆,体量之比缩小至2.9:1。


重要的是,与当下处于爆发阶段的比亚迪相比,丰田正面临着糟糕的处境。消息显示,基于全球经济波动、供应链挑战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丰田将2024年全球销量预期从1095万辆下调至1085万辆。


更要知道的是,丰田在美国市场销量仅次于通用,而这个市场目前没有对比亚迪完全放开,关税成为阻碍比亚迪进军该市场的最大阻碍。


但如果放开这个条件,在全球市场上,比亚迪与丰田必有一战。


为什么仅30年历史的比亚迪能够与百年丰田掰手腕?


要探究该问题前,要明确3个问题的答案: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池制造商后,为什么比亚迪敢于从零踏入汽车行业?当新能源汽车还未普及时,为什么比亚迪敢于迈出第一步?在最至暗的10年里,为什么比亚迪仍然敢坚持投入?


背后正是王传福这位具有精准战略目光的“掌舵手”,引领数以万计工程师,用30年时间,将比亚迪从一艘“小船”发展壮大为一艘“巨轮”,从深圳的港湾开向了全世界。



回望昨日之比亚迪,在30年历史长河中,王传福用3次犀利的战略目光,以3个“敢坚持”,抓住了3个历史机遇,今日的比亚迪正是由曾经无数个这样时刻拼叠,商业帝国的轮廓日渐清晰。



01第一“敢”:造电池,7年成为电池大王



王传福的第一“敢”要追溯到其刚创业之时。其敢于辞去“铁饭碗”投身电池行业,用7 年时间,从一个 20 个人的小作坊成长成了世界第一大电池供应商。


1993年,聪明好学、已经成为电池行业技术专家的王传福被研究院领导委以重任,出任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后者是王传福所在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成立的合资公司。在家人和朋友看来,王传福已经拥有了“铁饭碗”,往后不用再为生计发愁。


但王传福不甘心,因为他知道一个重大历史机遇即将来临。彼时一个重大消息成为导火索:全球镍铬电池的龙头国家——日本,因环境问题考虑决定退出镍铬电池市场。日本退出后,需求还在,因为镍铬电池正是当时流行的大哥大所用的手机电池。


于是,为了把握这个市场真空期,1995年,29 岁的王传福创办比亚迪,一只脚正式迈进手机电池行业。



公司成立后,王传福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彼时的镍铬电池市场被日本垄断,而中国品牌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想要建设一条镍铬电池的完整生产线动辄需要几千万元的投入,即使王传福已经从表哥吕向阳手里获得了259万元的启动资金,但也是杯水车薪。


“钱不够,人来凑”。王传福想到用廉价的劳动力来代替昂贵的机械化生产线。一个小厂房,20多个人,让王传福只用100多万元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块镍铬电池的生产线,并且成本低于日本。


成立不到5年的时间内,他不仅先后涉足了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等一系列电池领域,建立了自己完整的产业链条,尤其是组建拥有了自己强大的研发团队。这也为王传福后来造汽车的“工程师思维”奠定基础。


1997年,比亚迪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占到了全球接近40%的市场份额,成为了一个年销售将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


2002年,比亚迪在港股上市,次年就超越日本三洋集团,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池供应商,并在港股市场成功融资20亿元。


王传福用250万元的启动资金博来了20亿元的融资,这是第一件证明了王传福战略目光精准的事情。



02.第二“敢”:造汽车,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人



要谈比亚迪造新能源车,还要从其造车开始。


2003年,没有任何造车经验的王传福以将近3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因经营不善而挂牌出售的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权,成为了实际控制人,开启了他的造车之路。


这是一个不被支持的决定,资本市场也给王传福泼了一盆冷水——消息之后,股价大跌30%。但王传福却始终坚持这一个正确的路线,他认为长久看来,造车是一件可以盈利的业务。


但造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收购秦川汽车后,王传福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当时的秦川汽车就是一个空壳,连最基本的发动机技术都没有,这意味着,比亚迪造车从零开始。



比亚迪初期造车经历了3个阶段。


其一,“交学费”阶段。收购秦川汽车后,比亚迪面临着研发薄弱的困境,于是王传福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将比亚迪的第一款车——内部代号316的研发设计外包出去。但新车问世之后,多半经销商觉得这款车太丑,没有任何亮眼的地方,肯定卖不出去,于是316还未上市便夭折。至此,一年时间,一亿投资都交了学费。


其二,学习丰田阶段。经历过“交学费”之后,王传福决定要将设计研发掌握到自己手中,于是其决定聚焦一款车后,决定学习丰田,王传福购买了一辆丰田花冠,亲自带领员工开始拆车,决定逆向研发。


最终,2005年,这款酷似花冠的新车——F3上市,这是比亚迪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车。上市后,由于价格比丰田花冠便宜,成为了自主品牌最快突破10万辆销售的车型。


其三,垂直整合阶段。尝到了造车的甜头后,比亚迪利用低成本劳动力进入了垂直整合阶段,除玻璃、轮胎外,比亚迪几乎所有零部件都是自己造,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比亚迪卖的车相当便宜,在后续的F6、F4、F5身上都有体现。


当有了造车的经验后,王传福做出了一个为未来的比亚迪定调的一个重大决定——做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力的新能源汽车,并提出了两个目标:2015 年汽车销量成为中国第一,2025 年汽车销量问鼎世界第一。


从后来比亚迪登上全球新能源第一的宝座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王传福的第二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这是他再次做了一件战略目光准确的事情。


他深谋远略,看到了未来能源、环境都是大问题;他定位准确,意识到外资车企百年的燃油车 技术壁垒短时间内无法突破,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由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当回顾比亚迪每个时刻的决定都离不开王传福这位战略家,即使是决定发展新能源汽车时,他也意识到彼时的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纯电的困难性,为后面的混动技术研发奠定基础。


2008年,比亚迪发布自己第一款混合动力量产车F3DM,可加油可充电,但由于当时充电设施不完善,最终失败。



于是,王传福开始将眼光盯上公共汽车,如果其能够电动化,将会很好的减少尾气排放。想法出来后,王传福与深圳政府一拍即合,2011年开始推广应用,到2017年已经实现了公交车的全面电动化。


但在2008年到2018年这10年间,比亚迪的境况并不好,这10年间,比亚迪每月销量在3万-4万辆,被业内笑称“比3万”,而同期中国品牌已经月销超10万。


在30周年大会上,王传福也回忆道,从2008年第一款混动汽车上市开始,比亚迪利润大幅滑坡,经销商退网、投资人不解等种种难关,竞争对手甚至直接将招聘摊位摆到了工厂门口。


但王传福这个“敢坚持”的人带领比亚迪及所有员工挺过了这10年,即使再困难,其对新能源车的战略也没有动摇,尽管销量上不去,但是仍没有放弃技术投入,很多年的新能源投入已经超过了全年利润。


正是这10年的卧薪尝胆,让后来的刀片电池、DM技术、璇玑架构等技术成为比亚迪的“杀手锏”。


没有这个时候的比亚迪,也就不会有当下大爆发时刻的比亚迪。



03.第三“敢”:停产燃油车,进入大爆发时代



王传福不仅是一个敢想、敢干的策略家,还是一个敢赌的冒险家。


2022年4月3日,比亚迪官方突然宣布“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这意味着比亚迪也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家宣布停止燃油车生产的车企。


消息一出,汽车行业引发震动,因为当燃油车是企业主要利润贡献者时,没有人能肯定新能源车的未来。比亚迪的这一步棋是壮士扼腕,一场豪赌。


从结果看,王传福与比亚迪赌对了,比亚迪的大爆发时代来临。


在销量上看,自官宣停产燃油车后,2022年比亚迪销量达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46%;2023年,比亚迪销量实现302.44万辆,同比增长61.86%。今年1-10月,比亚迪销量突破325万辆,已经超越去年全年。


在利润上看,今年第三季度,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2011.25亿元,同比增长24.04%。季度营收首次超过特斯拉。后者今年三季度营收为25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95.7亿元。


比亚迪的崛起正让外资厂商恐惧,就连特斯拉CEO马斯克也一改十几年前“比亚迪不是竞争对手”的言论,称“如今比亚迪的汽车竞争力很强。”



销量和利润爆发的背后是比亚迪进入技术爆发时刻。


目前的比亚迪已经拥有了易四方、天神之眼、云辇、璇玑架构、第五代DM等技术,有人也许会问比亚迪短时间内推出这么多技术经历了历史沉淀吗?


但是他们忘记了,在爆发之前,比亚迪经历了10年的至暗时刻,这些技术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其10年如一日的研发投入。


在30周年发布会上,王传福演讲背后一张PPT指出,2020年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背后是坚持了18年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2021年推出了DM-i超级混动,背后是坚持了17年的插混技术路线,2021年比亚迪推出了e平台3.0,背后是坚持了14年的电动车开发路线……


所以说,比亚迪不是突然爆发的,是至暗时刻的绝处逢生、也是十年磨一剑的漫长坚持。


战略目光精准是很难,但是敢于坚持更难,而这两者,王传福都拥有了。



04.“敢”的背后是工程师文化



如果说王传福这位战略目光精准的“掌舵手”把握了方向,那比亚迪的这艘“巨轮”航行的快慢背后是11万工程师大军。



比亚迪“敢”的背后是技术,而技术的背后是工程师文化。王传福说:“工程师之魂就是比亚迪之魂。即便我们所有财产,包括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只要工程师还在,就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据了解,目前比亚迪拥有11大研究院,11万名工程师。今年比亚迪招收的大学生中,硕士博士的占比接近70%,研发人员的占比接近80%。比亚迪有90%的高管是工程师出身。


工程师被王传福视为最宝贵的财富,在比亚迪的展厅,有一面“工匠墙”,上面是各岗位选拔出来的优秀工匠肖像,这是比亚迪接近11万名工程师的缩影。


至今,我们都能从比亚迪大楼里看到穿着工程师着装的王传福跟技术岗位同事讨论技术方案。


并且王传福对于工程师的技术研发从不吝啬,这从比亚迪研发投入上可以看出。比亚迪三季度财报显示,1-9月,比亚迪研发投入达333.2亿元,同比增长33.6%,截至10月底,比亚迪的累计研发投入超1600亿元。



工程师是比亚迪的财富从一件突发事件就可以看出,那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必须快速把口罩生产出来!”


于是,3万工程师,仅用3天时间,画出了全套设备400多张图纸,包括1300多个零部件,7天做出了第一条口罩机流水线,1个月左右便做到日产 500 万只口罩,仅1月余比亚迪便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口罩制造商。


而在口罩生产线上,可以看到比亚迪的总裁、副总裁、总经理全处于一线,这就是工程师的魅力,他不会是高高在上的企业家,而更愿意做一个技术专家。


王传福与工程师之间是惺惺相惜的。在比亚迪30周年之际,王传福宣布比亚迪设立30亿慈善基金计划,聚焦教育慈善,在全国多所高校设立奖学金,并向全国中职以上的院校、博物馆和科技馆捐赠新能源解剖车作为科普展具,激发学生们对汽车技术和工业智造的兴趣,助力培养更多卓越的工程师。



毫无疑问,正是“工程师文化”造就了比亚迪从“模仿追随”到“自主创新”再到“引领全球”的跨越,让其仅用30年时间就成为了一家让全世界仰望且害怕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巨头。


1位领导者,11万工程师,30年激荡岁月,比亚迪讲了一个中国汽车崛起的故事,让每个时代的前方,都有了比亚迪的脚印。



05.出海,走到丰田家门口



除了在销量上的增长外,比亚迪在海外市场不断扩张,甚至走到了丰田家门口。


11月15日,由日本汽车进口商协会(JAIA)在东京站附近举办的纯电动汽车展示活动中,比亚迪的“海豚”车型因其超出预期的内饰质量而获得了高度评价。


日本市场电动车发展较为缓慢。数据显示,2024年10月电动汽车在日本国内汽车销量中占比仅为1.3%,连续12个月低于上年。


这样的态势下,比亚迪成绩十分亮眼,7月,比亚迪凭借3款车型在日本汽车市场进口车销量中排名第14位。


而在日本,比亚迪正在自行建立经销商网络。根据比亚迪近日披露的规划,到2025年底,比亚迪日本门店数量将扩张至100家,这个数据和现在相比提升了一倍。


如果比亚迪能够在日本市场分掉丰田10%的市场份额,这对于丰田来讲无疑是致命的。


显然,这是比亚迪快速海外扩张的原因,单靠中国市场无法与丰田匹及。


在海外,比亚迪走了一条与丰田过去的全球化扩张模式相似的路线。一方面直接出口与海外经销商共同拓展海外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实现本土化生产自建工厂。



截止目前,在海外市场布局上,比亚迪已进入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前10个月,比亚迪乘用车海外销售32.9万辆。


如今,比亚迪在泰国、以色列、巴西、欧洲等市场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泰国市场上,比亚迪在售的ATTO 3、海豚、海豹都是纯电榜前五的存在,完全把丰田的bZ4X打的落花流水。在巴西,比亚迪上半年已经卖出了3.26万辆,这一数据正持续上升。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正把工厂开向了世界各地。2024年7月4日,比亚迪在泰国罗勇府花4.9亿美元建的工厂已经投产,年产能15万辆,在这里,比亚迪下线了载入史册的第800万辆车。此外,比亚迪还在巴西、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设有乘用车生产基地,另外计划在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波兰等地建设工厂。



如今,比亚迪扩展战略与丰田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仍没有到终点,未来比亚迪的增长速度或将再度扩大。


“革命就是三五年的事”。王传福曾在比亚迪股东大会上表示。也许比亚迪超越丰田也就三五年之事。


如果成立仅三十几年的比亚迪能够超越百年丰田,成为世界第一,那意味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将重大变革。






热门评测
查看更多
15:39